新玩具
-
這次來真的! Intel挫咧等! AMD Ryzen 5 2400G / 3 2200G APU 效能實測,入門遊戲級新選擇
看完上禮拜五之後,小W編最後也提到:「那這顆AMD推出企圖左右包抄Intel Core i3、i5的APU究竟表現如何,就請各位玩家們,我們2月12日晚上十點準時回到這,跟著天橋下的說書人小W編且看下回分解!」來吧!玩家們準備好你的溫開水和宵夜,待我娓娓道來這2顆全新APU的效能吧! 小W編這一次測試的方式採用最簡單的方式進行,既然這次的測試讓這2顆APU使用RADEON VEGA Graphics的內顯以及AMD Ryzen 3 2200G及Ryzen 5 2400G其本身的效能做檢測,並沒有額外使用外接顯示卡,我們就來看看這次的測試平台吧! 處理器(1):AMD Ryzen 3 2200G 3.5GHz 4C/4T 處理器(2):AMD Ryzen 5 2400G 3.6GHz 4C/8T 主機板:MSI B350I Pro AC 記憶體:G.Skill FlareX F4-3200C14D-16GFX DDR4-3200 @2666MHz 顯示卡:無,使用內顯AMD RADEON VEGA 8 Graphics及AMD RADEON VEGA 11 Graphics SSD:Micron Crucial MX300 2TB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SERIES SS-1050XP3 10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 bit Version 1709 (Creators Update) 電源計劃設定:AMD Ryzen Balanced 這一次採用的測試平台主機板以及記憶體皆為原廠提供,使用的是由MSI所推出的B350I Pro AC,屬於一張ITX規格的主機板,支援的CPU插槽腳位為Socket AM4,記憶體插槽支援的是DDR4的規格;最後在擴充槽支援1組的PCIe 3.0 x16。 看完主機板,這一次所使用的記憶體為小W編之前有幫各位玩家們介紹過的,不過當初介紹的是8GB x4 kit,這次所使用的為8GB x2 kit的版本,算是在AMD平台上廣受好評的一條記憶體。 首先看到的是AMD Ryzen 3 2200G在CPU-Z以及GPU-Z之下的系統檢測: 看完AMD Ryzen 3 2200G的檢測之後,我們馬上看到的是有關於AMD Ryzen 5 2400G的系統檢測: 因為這一次來了2顆APU一同做測試,所以小W編為了不增加各位玩家們閱讀上的障礙,將相同的測試軟體以及遊戲皆合而為一,減低玩家們閱讀的重複性,接著就來看看這次新的APU表現到底如何吧! 透過小W編所使用的測試軟體使用,再搭配基本的APU效能圖表的統整後,各位玩家們可以看見在PCMark 7和PCMark 10上的表現以入門級的處理器而論,表現亮眼。在CineBench R15的多核心運算上有著令人滿意的表現,與B350晶片組的搭配確實能夠成為一台不錯的入門機。看完了處理器本身的數據之後,我們就準備來看今回在全新的APU上頭所增加的內顯RADEON VEGA Graphics在繪圖成像以及遊戲的表現如何吧! 看完效能的截圖以及圖表之後,相信各位玩家們也都有發現,小W編這一次是並沒有使用外接顯示卡進行測試,在內部所顯示的記憶體標示上,遊戲當中的檢測為1GB,雖然不足以應付《GTA5》這樣3A等級的遊戲,不過在Full HD(1920x1080)的解析度表現下,AMD Ryzen 3 2200G在3A大作遊戲能夠將其幀數拉至17FPS附近,像是去年十月底剛上市的《刺客教條:起源》或是《駭客任務:人類岐裂》,都能夠達到基本要求;而AMD Ryzen 5 2400G則就更不用說,甚至在Hitman(殺手47)的遊戲當中有21.25FPS的表現,以內顯的表現而論,算是令人激賞。 除此之外,各位玩家們一定都沒注意到在這次的處理器上,記憶體的頻率能夠原生支援至2933MHz,但是PCDIY!的編輯部注意到了!若是玩家們有能夠購買如同烈焰槍一般強力的記憶體,或許也能夠將記憶體時脈向上提升,增加效能喔! 最後來說說小W編本人的小小測試心得吧!遙想那些年剛接觸這些產品的我,第一款實測的處理器就是AMD Ryzen 3 1200系列,當時因為處理器本身不具有顯示卡,所以外接獨立顯示卡做測試,當時我們只能夠就處理器執行測試軟體的效能進行檢測,而顯示的部分都只是外部顯示卡的成績而已。但是在2018年的2月,他們已經準備好要全心開闢戰場,透過APU當中附上自家的RADEON VEGA Graphics,準備與Intel Core i3-8100與Intel Core i5-8400一決雌雄! 其實各位玩家們看完了上開的效能表現後,應該不難發現,在基本使用的運算上能夠負荷基本文書機或是入門遊戲機的所有需求,PCMark 7和PCMark 10的表現也都可圈可點;而小W編因為今回沒有使用獨立顯示卡做測試,單以處理器做測試,在遊戲大作上雖然沒辦法達到能夠遊玩遊戲的要求,不過在CineBench R15之OpenGL測試的FPS完全沒有卡頓的情況發生。 別忘記了這2顆APU都能夠原生支援記憶體2933MHz的頻率,也因為這次的產品是將4C/4T及4C/8T內建至1個CCX當中,所以不論是單測記憶體的速度還是在內顯的表現上,效能提升上就非常有感!(當然對挖礦也有幫助) 最後就要提到最重要的C/P值了,因為大多數的玩家們會選擇這樣的產品時,考量到的就是我所花出去的價格能夠得到多少的效能表現,而在AMD Ryzen 3 2200G和AMD Ryzen 5 2400G的千顆報價為99美元以及169美元,與自家前一帶的AMD Ryzen 3 1200相同,換算台幣(匯率以2月12日的台灣銀行牌告為主)大約是新台幣2,898元及5,023元,以目前能夠查到的訊息,Intel Core i3-8100與Intel Core i5-8400分別需要新台幣4,190元與6,390元。就光以價格而論,幾乎都各便宜1千元以上,你還再擔心使用AMD的處理器需要額外多花錢買獨立顯示卡嗎?現在,AMD Ryzen 3 2200G、AMD Ryzen 5 2400G通通給你!效能、價格、內顯,入門機種,夫復何求? 最後不免俗地放上規格表以及比較圖表供玩家做參考: (01) (02) (03) 廠商名稱:AMD - 美商超微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廠商電話:02-2655-8885 廠商網址:
-
SUPERMICRO SUPERO C7Z370迷你ITX主機板完全認證,Z370硬派小鋼炮!
通常在裝機時候的挑選配備上,不太會特別去挑mini-ITX的版本來作為系統主機的搭配,畢竟一般在選購上都還是以標準大板或是Micro-ATX的規格為主,但是如果想要縮小體積、最好可以放在桌上或是客廳,那mini-ITX規格的小型化設計,就是玩家的首選。 常見到的mini-ITX主機板大概也不脫四大主機板廠商,雖然不見得每一款晶片組都推出對應的mini-ITX產品,但是還是可以看到加減有些選擇,這次挑的這片可不是四大主機板廠的產品,而是來自於大廠Supermicro的版本,這款型號為C7Z370-CG-IW的mini-ITX主機板就是其SuperO品牌中的一款小板子,絕對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版本,玩家只要搭配上CPU、記憶體跟SSD就能完整運作,想要體積迷你化當然挑個小規格的機殼與對應電源供應器就能夠不佔空間的為玩家忠實服務,效能上也有一定水準。接下來就來檢視一下這片主機板的各部位特色吧! 由於是mini-ITX小板,所以不意外的,大概一張大圖就看完全部了(笑),但是這樣有點籠統,還是透過各區塊放大來檢視一下好了,基本上,採用的是Z370晶片組,對應目前最新的Intel第8代Coffee Lake核心架構處理器,支援2組DDR4 DIMM插槽、1組PCIe 3.0 x16擴充性。下面就看圖說故事囉! 看一下主機板的背面,有支援Intel的Optane記憶體(閃騰記憶體技術),可以結合DRAM來提高儲存速度,有助於對運算、影片撥放與遊戲等方便的效能提升。另外,I/O控制晶片也設置在背面,還有RGB LED燈效設計,可依玩家需求設定如呼吸、彩虹、流星等多種不同顯示模式(第2代SUPERO Booster)。絕對不會因為小板子就少掉一堆功能,基本上能想到的大概都有了。 從產品的配置與設計上可以發現到,這片C7Z370-CG-IW基本上不是以商品噱頭取勝,而是將重點放在產品本身的功能面與性能表現上,小小體積裡面也是採用了最新的Z370核心晶片組,接下來就來實際瞧瞧性能面的部份,這裡挑選了第8代的i3-8100來做搭配,這樣的整體價格在有限的預算內也可以達到不錯的表現,顯示卡的部分則是以目前主流的GTX 1060為基準,下面就來實測一下吧。 在CPU-Z下可以先簡單的看一下處理器的效能表現,另外,也透過AIDA64來瞧瞧記憶體的表現如何。 在3DMark中的Time SPY重度實測模式下,也有4059分的成績。 玩家關注的遊戲部分,先來看看AOTS奇點灰燼的實測,在DX11與DX12的模式下,分別有40多FPS與38、39FPS的表現,算是十分不錯的,畢竟這裡採用的是i3-8100而已喔。 測試場景換到刺客教條的部分,總分6753,評語為「穩定」,算是表現不錯的,遊戲的FPS可以達到57。 在文明帝國VI的測試下,其實相當流暢,除了GTX1060佔有優勢外,也有主機板與CPU的加乘效果在內。 在火線獵殺這款遊戲中,也能有高達66.92FPS的表現。 駭客入侵這款遊戲中,可以看到在DX11與DX12模式下,分別也都有高達59.7與62.6FPS的成績,基本上都是運作流暢無誤。 虹彩六號這款遊戲的測試上就更明顯了,效能分數頗高。 SteamVR的部分則可以看到也有7.9的分數,足以作為推薦配備了。 透過實測,其實也可以看到整體的表現如何,基本上,這裡選搭的僅是i3-8100,如果玩家可以有稍微多一點的預算,可以搭配i5-8400以上等級的話,相信效能表現會更加突出,對應Z370晶片組的效能表現,肯定會更讓玩家滿意。 從前面的硬體配置上不難發現,這款C7Z370-CG-IW可以說是囊括了玩家會使用到的各項特色,再搭配上實測的性能表現後,其實可以算的上是Z370版本中的小鋼砲無誤,要網路有網路、要無線有無線、SATA/M.2/PCIe通通不缺,也支援Optane技術,搭配上RGB LED燈效,更具備有RAID 0/1模式(雙M.2),在加上最重要的一點,這是主機板大廠Supermicro推出的版本,有了素以嚴謹著稱的品牌加持與保障下,是不是玩家在選搭小主機的需求下之最佳選擇呢?想要裝機小電腦的玩家可是千萬不能錯過呦! 產品型號:C7Z370-CG-IW 產品規格:mini-ITX 晶片組:Z370 架構:LGA 1151、第8代Coffee Lake對應 記憶體:DDR4 2666MHz(2 DIMM slots)、4/8/16GB、Supports Intel XMP(Up to 3733+MHz) SATA 3:4組,支援RAID 0, 1, 5, 10 音效晶片:Realtek ALC1220 7.1 HD Audio 網路晶片:Intel® i219V Single Port Gigabit Ethernet+WiFi+藍牙模組 視訊輸出:1x HDMI 2.0 + 1x DisplayPort 1.2 USB Port:6x USB 3.0、1x USB 3.1 Type A、1x USB 3.1 Type C LED:客製化RGB LED燈效 廠商名稱:Supermicro SUPERO - 美超微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8226-3990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Server Workstation 伺服器 工作站 / HEDT 高階桌機 主機板 / WS 工作站 主機板】: →更多的【PCDIY! CPU / 中央處理器】: →更多的【PCDIY! MainBoard 主機板 / Gaming M/B 電競主機板 / Creator M/B 創作者主機板 / HEDT 高階桌機 主機板】: →更多的【PCDIY! DRAM / 記憶體 / 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 / 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Enterprise 企業級 商用 - 路由器 / 無線路由器 / AP / 交換器 / IIoT / 防火牆】:
-
AMD全新Ryzen 2200G、2400G搶先開箱!左右夾擊Intel八代Core i3、i5的APU颯爽駕到!
各位玩家們還記得在1月初的CES上,AMD在上發表了關於全新的Ryzen 2000系列的APU以及GPU系列的相關消息,而小W編身為一位沒有辦法前往美國的小小編輯,就只能在台灣幫各位玩家們開箱有關於AMD最新的產品啦!沒錯,各位玩家們,今年(2018)的2月12日要上市的全新APU,PCDIY!的編輯部已經拿到手啦! 不曉得各位玩家們看完CES的報導之後有沒有對於這款AMD準備推出全新的APU充滿期待呢?還記得Ryzen 1000的系列,包含了Ryzen Theardripper 1950X也都是沒有內建顯示卡的狀態,但是這次要推出的全新APU,包括了AMD Ryzen 3 2200G以及AMD Ryzen 5 2400G本身都內建了AMD自家的RADEON VEGA Graphics,讓玩家們在選擇上能夠更多樣。那話不多說,先帶各位玩家們來看看包裝吧! 這一次AMD可是寄了一大箱的產品過來,裡頭可不只包含了APU,還包含了APU之外所需要的硬體零組件,在打開的包裝上還寫上「Ryzen Powers, RADEON Reigns, You Prevail.」究竟AMD Ryzen 3 2200G和AMD Ryzen 5 2400G搭配著RADEON的繪圖技術能夠有怎麼樣的火花呢? 這些東西之外,在看到主角之前我們先來看看AMD提供了什麼樣的硬體配件供我們做使用呢?在主機板的部分所採用的是MSI B350I Pro AC的這塊主機板,採用的B350的晶片組,並且能夠支援Socket AM4。而記憶體的部分這次則附上了G.Skill的Flare X,小W編之前也有幫各位玩家們測過這條記憶體究竟有多強悍(開箱文看) 看完了基本的介紹之後,小W編就要帶各位玩家們來認識一下今天的主角,這2顆APU採用的包裝方式與前一代Ryzen 3/5/7 1000系列相同,除了在上方有增加RADEON VEGA Graphics的內顯標誌,簡單的包裝以及內附一顆AMD散熱器;至於在規格部分就等等來幫玩家們一一介紹囉! 小W編講了那麼久都沒有看到規格表是不是有點不開心啊?別緊張,這就要為各位玩家們奉上規格以及產品實體囉! 首先看到的是AMD Ryzen 3 2200G,在核心數方面為4C/4T(1 CCX),在基礎時脈可以達到3.5GHz,而自行Boost則可以來到3.7GHz,腳位為Socket AM4,採用的內顯為RADEON VEGA 8 CUs (簡稱Vega 8),在內顯的頻率上可以達到1100MHz,L3 Cache為共用4MB,所需的TDP為65W,可以支援的記憶體為雙通道DDR4-2933MHz。 再來看到的是AMD Ryzen 5 2400G,在核心數方面為4C/8T(1 CCX),在基礎時脈可以達到3.6GHz,而自行Boost則可以來到3.9GHz,腳位為Socket AM4,採用的內顯為RADEON VEGA 11 CUs (簡稱Vega 11),在內顯的頻率上可以達到1250MHz,L3 Cache為共用4MB,所需的TDP為65W,可以支援的記憶體為雙通道DDR4-2933MHz。 這一次在AMD Ryzen 2200G、2400G APU上,有著相當多的特色,不論是在全新的Zen X86架構(代號Raven Ridge)、更有競爭力的價格、採用超強的內顯作為GPU、效能的提升、更低的消耗、超頻等等,這麼多的特色等等就待小W編一一幫各位玩家們介紹,我們就先來看APU的本體吧! 還記得剛剛我所提到的特色嗎?這一次AMD在這系列可以說是卯足全力,去年一整年AMD在CPU的戰線上推出了Ryzen 3/5/7以及Theardripper,讓Intel冷不防地只能夠在還沒有做好萬全準備之下,推出代號Coffee Lake的第八代處理器來做對抗,狠狠的給Intel一個重擊。即便面對Intel第八代的來勢洶洶,AMD可沒有要停下他的腳步,在2018年的年初就丟下了新的震撼彈,就來瞧瞧AMD Ryzen 3 2200G、Ryzen 5 2400G有著什麼樣的特色吧! 首先新一代的Ryzen 2000系列是採用了全新的Zen X86架構,那全新的架構有哪些優勢呢?在單核的表現能夠擁有更加的效能。同時AMD新推出的這2款APU採用了全新的技術,在CPU COMPLEX上,將4個Cores全部擺在同一個CCX上,在理論上,同一個DIE中的4顆核心在效能以及效率的表現上絕對優於2+2的表現要的更優異! 除此之外,在這次採用全新的APU上,擁有較前帶系列更好的快取頻寬,擁有更好的快取頻寬之後,就能夠達到更低的延遲,那是怎麼達成的呢?Ryzen 2000系列採用了64K L1 I-Cache 4-way以及512K L2 I+D Cache 8-way,最後再加上4MB Shared的L3 I+D Cache 16-way,整體能夠提高將近於前一代5倍的快取頻寬! 最後各位玩家們說,這樣提高效能的同時,是否也會讓我的功耗瓦數增加?大家也別擔心,這次在節能的調整上相當優異;前代的AMD Ryzen 5 1400和Ryzen 3 1200的TDP為65W;這次再加了內顯以及更好的快取頻寬之後,仍然將TPD維持在65W附近;超頻之後的TDP也不過來到95W,節能的調校真的相當不錯。 各位玩家們看完了這樣的介紹之後,是否如小W編一樣對這款全新的APU有著相當高的期待,而且在目前看到價格上競爭力爆表,以AMD Ryzen 3 2200G來說,千顆報價只要99美元;AMD Ryzen 5 2400G的千顆報價則為169美元。不論是在效能表現、話題性還是價格都讓人垂涎三尺,但是這些都是官方給出的數據;對於未來全新AMD Ryzen 2000系列的報價能夠與Ryzen 5 1400有相同的價位,各位玩家們只需要將主機板的BIOS做韌體升級,就能夠直接支援全新的APU。如果,APU的內顯如同官方所說的如此強力?那現在飽受挖礦之苦而買不到顯示卡的玩家們,也許就有另外一種選擇,總歸一句話,測了才知道! 那這顆AMD推出企圖左右包抄Intel Core i3、i5的APU究竟表現如何,就請各位玩家們,我們2月12日晚上十點準時回到這,跟著天橋下的說書人小W編且看下回分解! 在這邊也附上規格表供玩家參考: 這次AMD新推出的Ryzen 2000系列處理器,在支援性上,只要主機板廠商更新BIOS與驅動程式等,就可以正確辨識以及運行無誤,ASUS也在第一時間就公佈目前所推出的各款版本,下表列出各款規格版本的更新,玩家可以自行對照一下,直接去官網下在更新,就能夠支援最新版本的AMD處理器囉!(ASUS官方將會持續更新) 廠商名稱:AMD - 美商超微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廠商電話:02-2655-8885 廠商網址:
-
FSP全球首款白金牌水冷電源供應器「Hydro PTM+」震撼上市
電源供應器知名品牌大廠-全漢電源推出最新技術水冷電源-「Hydro PTM+」。在2017 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首次亮相後,Hydro PTM+ 1200W已經準備好回應全球玩家追求的電源水冷技術。全漢電源與水冷知名廠牌Bitspower共同開發,推出全球首創的水冷式電源供應器,Hydro PTM+在轉換效率、額定功率及散熱上都有相當卓越的表現。 Hydro PTM+在水冷系統啟動後,隨即展現水冷電源獨特的「靜音」與「超頻」特色。當負載低於50%,智能風扇會自動調整轉速保持靜止狀態,提供玩家安靜的使用空間,而出廠標準配置1200W額定輸出功率更可超頻至1400W,大幅提升玩家的使用體驗。在出色性能下, Hydro PTM+同時兼具絢麗的RGB燈光效果,通過ASUS AURA SYNC認證,相容多款RGB燈光配件,全模組及黑扁平線材更幫助走線及機箱散熱環境,充分詮釋結合了性能、散熱及外觀的電源供應器。 慶祝水冷電源上市,全漢電源及Bitspower提供限量500套精裝版,額外附贈全漢電源特別訂製款模組線材(價值NT$2,990),以及由Bitspower提供的水冷散熱器(幫浦、散熱器及120mm LED風扇,不含水冷冷卻液,價值NT$4,790)送給首席水冷玩家們。 Hydro PTM+使用高品質的日系電解電容,提供更長的產品壽命,DC-DC電路設計零效能損失轉換,使電力輸出穩定度和相容性大幅提高,並且在啟動水冷功能後,最高可超頻至1400W,並且風扇在負載50%以下靜止,使電源保持安靜狀態。Hydro PTM+同時通過80 PLUS®白金認證,轉換效率高達92%,符合各國安規標準及OCP, OVP, SCP, OPP, OTP保護機制,提供玩家最高規格的安全防護。 全漢電源邀請全球各地知名改裝大師,連結Hydro PTM+與其他水冷零組件,融入獨具個人魅力的改裝設計,打造出性能與外觀兼具的夢幻主機。
-
Intel 760p 512GB實測開箱,PCIe 3.0 x4 M.2 NVMe高效能固態硬碟!
各位玩家們在挑選SSD的時候一定有相當多樣的考量,不論是容量、形式、顆粒架構或是品牌,玲瑯滿目的產品總是讓玩家們無從挑起,前些日子介紹過了,今天不一樣,我們要來介紹也廣受各位玩家們喜愛的品牌,Intel所推出的全新容量SSD,Intel 760p 512GB M.2 SSD! 其實玩家們對於這款Intel 760p應該不陌生,目前不論在哪個通路都能看見它的身影,不過其容量只有128GB以及256GB能夠作選擇,對於遊戲執行速度有一定要求的玩家們,只有這樣的選擇確實稍嫌過少,Intel似乎也像是聽見玩家的聲音一樣,就在2018年的2月初為我們帶來了Intel 760p 512GB M.2 SSD! 看完了外包裝以及配件之後,小W編要帶各位玩家們看一下這次產品的規格,今回在Intel 760p 512GB M.2 SSD上,採用的是M.2 2280的形式,走的是PCIe 3.0 x4的介面、能夠支援NVMe、容量為512GB,所使用的記憶體顆粒架構為3D NAND Flash TLC,MTBF也高達160萬小時。 看完了這次的外觀之後,最重要的記憶體顆粒、快取以及控制器當然也要幫各位介紹。首先提到控制器,這次採用的控制器為SMI的「SM2262」,規格標示可以採用8通道的設計,支援NVMe 1.3以及PCIe 3.0 x4的傳輸頻寬。而快取的部分則使用Micron的DDR4-2400記憶體作為SSD的快取,1顆的容量為512MB,2顆共計1GB;最後則提到記憶體的儲存顆粒,採用的是自家Intel開發的64 Layers的3D NAND TLC顆粒,編號為「29F02T4AOCTH2」,單顆容量大小為256GB,使用2顆共計512GB。 看完了基本的規格和顆粒介紹之後,小W編就要來看看這款SMI所推出的全新控制器,有8通道的設計以及支援PCIe 3.0 x4的頻寬;以及自家記憶體顆粒的部分表現究竟如何呢? 在看效能數據之前先看小W編所使用的測試平台吧! 處理器:Intel Core i7-8700K 4.7GHz 6C/12T 主機板:ASRock Z370 Taichi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GB F4-3200C14D-16GTZR DDR4-3200 @ 2666 顯示卡:EVGA GeForce GTX 1080 Ti FTW3 GAMING (GPU:1569/1683/Mem: 1376) SSD(1):Crucial M550 1TB (SATA) SSD(2):Intel 760p 512GB M.2 SSD 電源供應器:Thermaltake ToughPower 1275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bit Version 1709 (Creators Update) 看完了測試平台之後,小W編就先使用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 5.5、TxBENCH檢視一下Intel 760p 512GB M.2 SSD的基本資訊。 除了基本的這3款軟體之外,小W編也去下載了Intel自家的Intel ToolBox,這項軟體能夠幫助玩家們檢測關於SSD的資訊以及可以快速診斷掃描產品,讓SSD維持在最好的狀態。 看完了相關資訊之後,小W編也實測了7款軟體,分別是:CrystalDiskMark、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1.1.0、AJA System Test、TxBENCH、ATTO Disk Benchmark、AS SSD Benchmark、HD Tune Pro 5.5作為實測的依據,玩家們可以稍微期待一下其效能的比現如何! 在小W編實測完之後,相處的時間沒有很久,畢竟人家只能借給我一個禮拜幫他們開箱。那們首先先講到效能數據的部分,玩家們可以發現在大多數的時候PCIe 3.0 x4的介面可以給玩家們相當不錯的傳輸速度,不過目前只有官方的千顆報價(美金),台灣售價尚未得知,所以究竟是否值得玩家入手做升級還有待商榷。不過具有1GB的DDR4快取以及SMI的8通道控制器,確實在TxBench的實測上也突破3200MB/s,要如何選擇,端看玩家們自己的心情囉! ●產品型號:Intel 760p ●容量:128GB、256GB、512GB ●控制器:SMI SM2262 ●快閃記憶體:Intel 3D NAND TLC ●緩衝:1024MB DDR4 ●規格:M.2 2280 ●介面:PCIe 3.0 x4 ●產品尺寸:80(L)x22.8(W)x4.7(H)mm ●耐衝擊力:1500G(最高)、在1 msec half-sine條件下 ●電源需求:50mW ●MTBF:160萬小時 ●重量:10g ●保固:5年 廠商名稱:Intel 英特爾 廠商電話:(02)2545-1640 廠商官網: 建議售價:199美元(千件價格)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PLEXTOR M9Pe 512GB實測開箱,史上最強PCIe 3.0 x4固態硬碟磅礡登場!
自從固態硬碟(SSD)問世之後,玩家們在儲存空間的選擇上就多了更多的選擇,而SSD不只透過SATA連接埠的介面,到現在也推出了許多是透過PCIe 3.0 x4介面傳輸資料的產品,利用更好的頻寬,大大增加SSD的效能。小W編拿到一款由Plextor所推出的產品系列,M9Pe是他們家最新推出的SSD,全系列都採用PCIe 3.0 x4的介面,且分為PCIe、M.2等兩種形式!今天就要幫各位玩家們開箱實測這款Plextor M9PeY/G/GN 512GB SSD,不過先破題,表現贏過傳統5400RPM的HDD近乎「20倍」! 各位玩家們最近在看「原〇屋」或是「欣〇」逛街和選菜單內容的時候,挑選SSD時,有沒有看過Plextor這個品牌呢?之前PCDIY!編輯部這邊也寫過相當多關於他們家的產品,整體在SSD的效能數據、品質以及玩家使用後的心得反應都相當不錯。在今年(2018)的年初,馬上就推出一款指標性的產品──Plextor M9Pe,主要訴求「高效能」、「電競」以及「超耐用」等等眾多優勢。講完這麼多,我們開箱去! 第一個介紹的是Plextor M9PeY系列,本身是採用PCIe的形式,頻寬為PCIe 3.0 x4;散熱的外殼使用的是鋁擠技術,搭配流體的散熱效果,並且採用黑色與紅色的塗裝,本身是一個強大散熱能力的模組外,還能夠擁有亮麗的外型,最特別的是,產品本身還搭載了RGB的燈效! 第二款介紹的是Plextor M9PeG系列,依舊是PCIe的介面,不過比較特別的是這次是走M.2的形式。將其產品本身的體積縮至22mm x 80mm,也就是目前最常見的2280型。不過不要看它體積嬌小就對它有先入為主的想法喔!它也與Y系列相同,也同樣具有鋁擠的散熱殼作為外觀,當然也還是採用M9Pe系列的黑與紅配色。 最後一個要介紹的是Plextor M9PeGN,屬於Plextor M9Pe系列當中最輕便的一款,採用的與G款式一樣為M.2(22mm x80mm)的形式、PCIe介面,不過因為其本身沒有如前2款一樣都具有散熱殼的設計;但產品本身在目前仍未上市,或許此款因為減少了散熱殼的成本,其價格會較為便宜。 看完了全系列的照片之後,各位玩家們應該不難發現都具有相同的特色,從Y款式獨有的RGB燈效,再至G款式皆有的流線型散熱殼設計,最後也就是全系列都採用最重要的PCIe 3.0 x4介面,不論是影像、文字或是娛樂的使用者都能有相當頂尖的工作表現。 當然除了包裝以及外觀介紹之外,各位玩家們一定非常想要知道其內部NAND Flash顆粒、控制器和快取究竟是使用哪一家廠商。小W編對於保固貼紙從來沒有在在意的!馬上幫各位玩家們打開產品檢視,這邊也特別的像各位玩家們說明,我這邊3款都有作拆卸的動作,也發現所使用的NAND Flash顆粒、快取和控制器都是相同的。所以這邊就以Plextor M9PeY/GN作為產品內部的介紹,以免過多的重複性圖片造成玩家們閱讀上的疲勞。 那在各位玩家們看見顆粒的細節照片前,小W編這邊先用文字幫各位介紹其配置,以藉此讓玩家們了解到,各自的配置具有什麼樣的特色吧!首先先講到SSD當中最重要的記憶體顆粒,Plextor M9Pe全系列皆採用TOSHIBA的3D NAND Flash記憶體顆粒,為15nm製程、TLC架構;採用最新的64 Layers的3D堆疊技術,能夠大幅提升記憶體顆粒的儲存容量;接下來了解快取的部分,使用的是NANYA的Low Power DRAM,為LPDDR3,容量為512MB;最後是控制器的部分,使用的是Marvell的產品,型號為88ss1093,為PCIe SSD的控制器,具有第三代LDPC偵錯技術,也能夠支援NVMe,是一款專為高效能記憶體而誕生的控制器。 看完了外觀設計、內部顆粒、快取以及控制器的介紹之後,玩家們一定相當期待這款由Marvell推出的全新控制器以及TOSHIBA採用最新64 Layers的3D堆疊技術顆粒,整體提供給玩家的效能表現究竟如何!依照慣例,小W編這邊也準備了實測使用的平台供各位玩家們做參考: 處理器:Intel Core i7-8700K 4.7GHz 6C/12T 主機板:ASRock Z370 Taichi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GB F4-3200C14D-16GTZR DDR4-3200 @ 2666 顯示卡:EVGA GeForce GTX 1080 Ti FTW3 GAMING (GPU:1569/1683/Mem: 1376) SSD(1):Crucial M550 1TB (SATA) SSD(2):Plextor M9PeY SSD(3):Plextor M9PeG SSD(4):Plextor M9PeGN 電源供應器:Thermaltake ToughPower 1275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bit Version 1709 (Creators Update) 順帶一提,小W編在實測前會先針對SSD做一些簡單的設定,若是玩家們也想要在Plextor M9Pe上有更強勁的效能表現,可以參考以下的作法:進入裝置管理員,點選磁碟機之後選擇Plextor M9Pe的裝置,進入內容,並在「原則」的選項之中,將寫入快取的原則當中將「在裝置上啟用寫入快取」部分打勾。 首先我們先看到的是Plextor M9PeGN的效能實測,在看到實測之前先給各位玩家們看一下利用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 5.5、TxBENCH檢視一下關於Plextor M9PeGN的相關基本資訊及資料。 看完了簡單的相關資訊後,小W編使用以下幾個軟體:CrystalDiskMark、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1.1.0、AJA System Test、TxBENCH、ATTO Disk Benchmark、AS SSD Benchmark、HD Tune Pro 5.5等7項軟體進行實測。 首先先看到AJA System Test的實測,小W編各分別測試了2種檔案類型與2種檔案大小,分為「DVCProHD 720p」和「2048x1556 10-bit RGB」,檔案大小則分為1GB以及8GB。 第二實測的軟體為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1.1.0,在此款軟體上小編總共測試了3種的檔案大小,從1GB、8GB至32GB,各位玩家們可以透過軟體的截圖了解到在不同種類型的檔案之下的讀取及寫入的傳輸速度以及IOPS。 第三款實測的軟體為AS SSD Benchmark,測試軟體提供了3種不同的測試,從最基本的傳輸速度,以及Compression和Copy測試,透過不同的測試項目讓玩家們可以從更多的面向檢視產品的效能表現。 第四款測試的軟體為ATTO Disk Benchmark,將齊從傳輸檔案的大小從0.5KB至8192KB,直接於軟體內進行檔案大小的測試,以此實測關於檔案的速度差距。 第五項測試為CrystalDiskMark,小W編採用相當完整的測試方式,總共分成「Random」以及「0Fill」2種模式下去進行,並且皆測試1GB、8GB以及32GB的檔案大小,以此更能完整的判斷出Plextor M9Pe的效能,整體而言,讀取速度皆超過3000 MB/s,效能表現著實卓越。 第六項測試軟體為HD Tune Pro 5.5,在寫入以及讀取的測試上分為相當多種類,小W編這邊先幫各位列舉基本的數據,從額外測試、檔案效能測試、隨機存取測試以及效能測試四個面相向幫各位玩家們做實測,藉由測試環境較為嚴苛的軟體也較能看出效能表現到底如何! 最後一項測試軟體為TxBENCH,測驗的部分則類似於CrystalDiskMark,具有循序、隨機等測試,整體測試出來的數據確實都與CrystalDiskMark相近,讀取速度都能夠突破3100MB/s。 小W編知道各位玩家們看這麼多的圖片沒有什麼感覺,不過為了向玩家們表明所有的數據都是出自我手的測驗,還是必須要附上相關的截圖以茲佐證。當然,只透過圖片是沒辦法快速的尋找到相關的資訊,所以接下來我特地將其測試的數據作為表格,讓玩家們可以相當快速且不會過於重複地看見關於Plextor M9Pe全系列的效能表現,既然都已經提到Plextor M9PeGN系列,我們就先來看過Plextor M9PeGN的效能表格。 首先我們還是透過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 5.5、TxBENCH三款軟體檢視基本資料,可以發現在命名上也都以如同Plextor M9PeGN相同,採用的也是M.2的介面,當然在使用只差別在於散熱殼的差別,那我們就來看一下關於Plextor M9PeG的相關資訊。 Plextor M9PeG的測試數據,我們一樣如同Plextor M9PeGN的測試方式相同,只是小W 編就不再一一附圖,增加玩家們的閱讀負擔,採用特別製作的表格讓玩家們能夠快速地明瞭數字。 在看完了圖表總整理之後,小W編在這邊幫各位玩家們重點整理在上開表格當中Plextor M9PeG的效能表現,在CrystalDiskMark的部分,其效能素質依舊都能夠維持在相當高檔的表現,甚至出現了3195MB/s近乎接近理論值的讀取速度數據,而在32GB檔案大小下的表現也依舊能夠維持在2873MB/s;AS SSD Benchmark的部分讀取有著逼近2700MB/s的表現,其中所附Compression測試的部分,更來到了讀取2850MB/s、寫入2105MB/s之高! 最後要介紹給玩家們的是Plextor M9PeY型號,此款的設定是需要透過PCIe 3.0的PCIe插槽做傳輸,並且具有RGB燈效以及大片的散熱殼幫助控制器散熱,那我們也還是透過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 5.5、TxBENCH這三款軟體先幫各位玩家們檢視相關的基本資訊。 最後看完了相關的基本資訊,我們要來實測最後這款具有RGB特效、PCIe插槽、具有散熱殼的Plextor M9PeY,一樣我們用圖表先幫各位玩家們快速的帶過相關的效能表現,最後再幫各位玩家們做重點整理。 小W編為各位玩家們準備好重點整理,Plextor M9PeY在效能表現上依舊亮眼,整體效能的平均表現都非常突出,甚至可以從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1.1.0看見在8GB的檔案測試下讀取速度依舊能夠維持著2582.6MB/s;而這款Plextor M9PeY的型號特別專為電競設計,在AS SSD Benchmark之中的Copy測試當中,對於Game的傳輸有著突破小W編印象的1280.07MB/s,ISO檔案也有相當不錯的表現來到1970.73MB/s! 若是小W編將文章就寫至此,可能會讓玩家們對於數據的效能表現是怎麼樣的高速沒有任何的感覺,所以我這一次特別為各位玩家們做了圖表幫各位玩家們作分析!來看看5400 RPM的HDD、7200RPM的HDD到自家前代的M8PeY、M8SeG、透過SATA 3介面做連結的S3C做比較,讓玩家們可以簡單明瞭的發現檔案傳輸速度上的差別,不論是讀取還是寫入,甚至到ISO、GAME、Program的差距。 那這一次使用作為比較的產品為: (一) (二) (三) (四) (五) 首先登場比較的測試軟體惟ATTO Disk Bench 2048MB的測試,各位玩家們可以發現在全新推出的Plextor M9Pe系列與其他產品的速度差距: 只看一款測軟體的比較一定不夠準確,小W編還準備了AS SSD Benchmark的測試: 身為經典的硬碟測試軟體,怎麼能夠忘記CrystalDiskMark的測試呢?小W編接採用1GB的隨機方式,來與其他的產品做比較: 最後回到AS SSD Benchmark的測試軟體,其中小W編要特別與各位提到的是其中的Copy-Benchmark,其中有關於ISO、Program以及Game的傳輸表現,各位玩家們就能從中間看出差異: 於效能評比的結尾做個簡短的短評,整體而言,相信玩家們也不難發現,在Plextor M9Pe此系列全新推出的SSD,不管是比起SATA 3介面的SSD、自家前代同樣走PCIe介面的產品,或是落差都幾乎有10倍之多的HDD,效能的表現相當可怕,快的非常可怕! 經過了小W編這幾些時日來的測試以及實際使用過後,對於整體效能的速度表現徹底震懾住我!不論是在安裝遊戲、玩遊戲,甚至進行大檔案的移動,對!小W編就是在那邊將遊戲的ISO檔移動過來又移動過去,實際體驗後,最近腦中總是浮現一種很想要將自己家中那顆5400RPM HDD拿去回收的想法。若是玩家們還在認為系統碟不論是使用SSD或是HDD都沒有差別嗎?除了開機、執行遊戲、甚至開啟Google Chrome還是FireFox等瀏覽器,也能夠有尊爵不凡的超速體驗。 這時我就不禁想起了在《功夫》提到的:「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玩家們只要親身體驗過一次這樣高效能的SSD之後,您也會想要散盡所學武功、掏盡家裡豬公,只為成為蓋世英雄! ●產品型號:PX-512M9PeY、PX-512M9PeG、PX-512M9PeGN ●容量:256GB、512GB、1024GB ●控制器:Marvell 88SS1093-BTB2 ●快閃記憶體:TOSHIBA BiCS3 3D TLC ●緩衝:512MB LPDDR3 ●規格:PCIe(Plextor M9PeY)、M.2 2280(Plextor M9PeG/GN) ●介面:PCIe 3.0 x4 ●產品尺寸:Plextor M9PeY -176.33(L)x121.04(W)x22.39mm(H)、Plextor M9PeG/GN-80(L)x22.8(W)x4.7(H)mm ●耐衝擊力:1500G(最高)、在1 msec half-sine條件下 ●電源需求:DC 5V 2.0A(S3C)、DC 3.3V 2.0A(S3G) ●MTBF:大於150萬小時 ●重量:200g(Plextor M9PeY)、13g(Plextor M9PeG)、10g(Plextor M9PeGN) ●保固:5年 廠商名稱:Plextor浦科特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3-612-5203 建議售價:電洽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Razer BlackWidow Ultimate機械式鍵盤實測開箱,搭載獨家超好按的「Razer綠軸」還能「防水」!
Razer這個品牌對各位玩家們一定不陌生,從鍵盤、機械式鍵盤、滑鼠、顯示卡外接盒到筆記型電腦,幾乎所有與電腦相關的周邊配備或是產品都能夠看見這隻綠蛇的身影。而今天小W編要幫各位玩家們開箱的是他們家在機械式鍵盤鍵盤上享負盛名的Razer BlackWidow Ultimate! 今天要幫各位玩家們開箱的Razer BlackWidow Ultimate機械式鍵盤其實是Razer機械式鍵盤系列當中相當受歡迎的一款,相信有許多玩家們一定對於其獨家「Razer機械軸」愛不釋手,按壓的手感相當不錯,也就讓這款發著綠光的機械式鍵盤被PCDIY!編輯部相中,準備介紹給玩家,那事不宜遲,我們開箱吧! 看完了包裝後,小W編就帶大家來看一下關於產品本身的實體開箱吧!在看照片之前,我們先來看產品的基本規格;Razer BlackWidow Ultimate採用的是自身研發獨家的「Razer綠軸」,其獨家的機械軸採用與一般機械式鍵盤不同的設計,沒有需要壓縮的圓點機制,使按鍵反應能夠更為快速精準,彈簧也會自動回到原位,重置按鍵。這次使用的「Razer綠軸」的按壓手感近似於Cherry和凱華的「青軸」,在耐用性上也可以承受8千萬次的按鍵敲擊。 看完了基本的樣貌之後,小W編先幫各位玩家們介紹除了基本的配置之外,在鍵盤的背後也有提供止滑墊,讓玩家們在激烈的使用時不會一直有鍵盤位移的問題產生;這次還特別採用單一綠光的模式,與其他RGB有所區隔,並且透過Razer自家最經典的綠光,並且各自的按鍵還可以各自編程,透過Razer Synapse就可以輕鬆設定。當然可不只這樣的特色,今回,在產品上還通過了IP54的防水防塵認證,讓玩家們就算發生水杯潑灑在鍵盤上的狀況時,就不用擔心鍵盤壞掉啦! 產品本身在接上電腦之後,可以使用Razer Synapse做許多設定,不論是自訂一的鍵盤快捷鍵,還是背光的效果以及模式,不過在設定上可能沒有辦法進行巨集鍵的設定,因為產品本身並沒有提供巨集鍵讓玩家們做編程,但是Razer BlackWidow Ultimate還是有提供遊戲模式的設定,讓玩家們可以選擇關閉一些組合按鍵,避免玩家發生誤觸的情形。 在實際體驗了Razer BlackWidow Ultimate機械式鍵盤之後,對於其按鍵觸控的反應我有著相當不錯的肯定,雖然觸發按壓的感覺相似於青軸,不過在按鍵回彈的時候有著比青軸更好的回饋感;並且搭配IP54的防水防塵,可以讓玩家們拿水進房間時不必再提心吊膽;最後,透過自家Razer Synapse的軟體提供多樣化的調整選擇,我也終於能夠理解為什麼玩家們會此款鍵盤愛不釋手。若是玩家們近期有想要更換鍵盤的話,這款Razer BlackWidow Ultimate也許能夠納入你的候選清單之中! ●產品型號:Razer BlackWidow Ultimate機械式鍵盤 ●顏色:黑 ●鍵軸:Razer機械綠軸 ●類型:機械式 ●背光顏色:單一顏色(綠色) ●背光效果:可供玩家自定義 ●背光設定:有快捷鍵 ●線長:1.8m連結線 ●傾斜支架:有 ●尺寸:475mm(L) x171mm(W) x20mm(H) ●保固:2年 ●隨附配件:1張感謝函、1張信仰貼紙以及1本安裝指南 ●重量:1.5kg 廠商名稱:Razer 廠商地址: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三段69號4樓 廠商電話:(02)2341-1038 廠商官網: 建議售價:新台幣3,890元
-
旋剛發表「小颶風」V1000透側版機殼,電競多工超值選
無論是辦公電腦、小型多媒體電腦、或是經濟實惠的電競機,V1000-W 為個人用戶提供了多樣性的解決方案。這款 Micro ATX 機殼尺寸僅為45 x 19.5 x 40.2 cm,可以放置於較低的桌面下,同時也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包含機殼底部的電源隔離罩,電源供應器和線材則可以安裝在內部,也有分隔熱冷熱氣流的功能,V1000-W 內部寬敞的空間為安裝所有必要的零件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甚至可以在機殼前方加裝水冷散熱器。 為了提供最充足的冷空氣給最重要的零件,V1000-W 的前面板由一整片鐵網組成,冷空氣經由兩個內建的 120 mm LED 風扇吸入並通過可拆卸清理的防塵濾網,針對有更多散熱需求的玩家,可以將其換成兩個 140 mm 風扇,或安裝一個 240 mm ,甚至 280 mm 的水冷排,含風扇的高度可達 5.9 cm。 機殼後板則內建了一個 120 mm LED 風扇,確保機殼內的熱空氣可順利排出。電源隔離罩內則透過內建於機殼前板的風扇,以及機殼底部內建防塵濾網的開孔導入冷空氣,從而確保內部清潔。而隔離罩內的熱空氣會被隔離,不會流向機殼內部,這樣的分離式空氣循環機制,可以紓解電源供應器產生的熱空氣,同時減低運轉的噪音。 機殼上板開孔則有磁吸式防塵濾網可以隔離灰塵及異物,也可選購安裝三個 120 mm 或 二個140 mm 風扇。 在電源隔離罩內側可安裝最長達 24 cm 的電源供應器,另外還包含了能安裝 兩個 3.5” 或 2.5” 硬碟的硬碟架。關於安裝方面,提供了實用的橢圓形螺絲孔,可以靈活地將硬碟架移位。對於沒有獨立線材管理系統的電源供應器,提供了整線的空間,機殼內部有許多理線孔,讓多餘的線材隱藏在主機板托架後方。還提供了一個 CPU 散熱器快速安裝孔,讓 CPU 散熱器的安裝更便利,支援最大高度為 15 cm,支援顯示卡最大長度達 40 cm,通常這個規格在 ATX 機殼上才能找到。 V1000-W 也可以安裝光碟機,前方有托架可安裝 5.25” 裝置,或透過 5.25” 轉 3.5” 開孔檔板來安裝一個外接式 3.5” 裝置。如果需要更多的空間,例如安裝 280 mm 水冷排時,則可簡單地將托架拆除。在前面板的檔板上方,有麥克風和耳機用的音源孔,外加兩個 USB 3.0 插座用來連接重要的周邊裝置,另外還有電源開關和重開機按鈕。前面板也是無線材式快拆設計,方便安裝拆卸安裝零件和清潔防塵濾網。 旋剛「小颶風」V1000 透側版,官方建議售價:NT$ 1,490,喜歡的玩家可是下手要快喔!
-
旋剛發表「飆風者」AM5靜音版機殼,極炫鏡面超吸睛
具有汽車金屬烤漆的前面板,在玩家所有收藏中Sharkoon AM5 Silent Midi ATX Tower是絕對搶眼的。紅、藍、鈦銀色的面板,不僅僅在視覺上相當亮眼,透過內建的隔音墊能有效的減少高達30%的運作噪音,就算是高效能硬體也能如同悄悄話一樣靜音。AM5不僅具有大量的安裝空間,還有各種設計巧思,可將排線等線材完美地隱藏起來。 AM5採用了精密的線材理線孔設計讓大量線材通過,整體佈線可以隱藏在主機板背後而不影響到氣流。在機殼底部則提供了足夠的空間,電源供應器長度可支援至20.5 cm。 電源供應器的佈線也都能夠隱藏起來。電源隔離罩在側邊及上方都具有通風口,可使硬體達到最佳冷卻效果。新型的CPU散熱器也能夠輕鬆安裝,最大高度支援至16.7 cm。當然,顯示卡也有足夠的安裝空間,最大長度可支援至40 cm。前面板不只有吸睛,還整合了巧妙的無線材快拆設計,可直接拆除而不需要移除線材。 擁有大量的硬體安裝空間 :鎖在電源隔離罩內頂部的硬碟架最多可以安裝兩個3.5”硬碟或2.5”硬碟/SSD,另一個3.5”硬碟則可以安裝在底部空間,此外在主機板托架背面還能透過使用手旋螺絲的兩個2.5”硬碟托盤來安裝兩個2.5”硬碟/SSD。如有需要,可藉由方便的手旋螺絲和橢圓形螺絲孔將硬碟架移到在前面板風扇的後方。 為了優化氣流,在前面板兩側設計了多個進風口。機殼前板後方內建了兩個140 mm風扇,也可改為安裝多達三個120 mm風扇,還有一個280 mm或360 mm的水冷排,總高度可達5.5 cm。機殼後板則預先安裝了一個120 mm風扇,也可更換為一個120 mm水冷排,所有風扇和水冷排都可透過橢圓形螺絲孔完美定位。 為了保持面板的美觀,將耳機和麥克風的AUDIO孔、兩個USB 2.0和USB 3.0插座設置在機殼上板邊緣,USB 3.0插座可透過19 pin接頭連接主機板。 旋剛「飆風者」AM5靜音版,官方建議售價:NT$ 2,190,有興趣的玩家可千萬不要錯過!
-
GeChic On-Lap 1102H內建電池外接螢幕 全面突破行動框架
為滿足可攜式PC市場中各種應用需求,GeChic 給奇創造於近日正式推出一款11.6吋的「內建電池」可攜式螢幕 – On-Lap 1102H。On-Lap 1102H內建可充電式7800mAh鋰電池,擁有持久續航力,並於螢幕側邊附有HDMI、VGA視訊源插孔,於螢幕背面附有HDMI與USB二合一插槽,能滿足各種行動顯示需求。1102H可搭配多種主裝置,如: 電腦棒、小電腦、NUC® 等迷你PC,組裝成為AIO (All-in-One) PC顯示器,或搭配相機/攝影機,當作監看螢幕使用,應用相當多元。 On-Lap 1102H可攜式螢幕採用Full HD (1920 x 1080) 高清解析度的FFS廣視角薄膜電晶體面板,擁有 178°/ 178° 無色偏技術與低耗電量的優勢,省電之虞更能愛護地球。此外,新一代的腳架設計更加聰明便捷,使用者可以隨觀看內容,將螢幕水平或垂直任意擺放,對於經常出差的商務人士、自由工作者或是學生族群,極具便利性,使用雙螢幕作業,能擁有更迅速的效率,與更完善的雙螢幕體驗。 GeChic有多款螢幕可於B&H紐約知名攝影器材專賣店發現蹤跡,其中On-Lap 1102H是市場上眾多相機外接螢幕中,極具CP值的一款監看螢幕,除具備FHD高清解析度外,還擁有350 (cd/m²)高亮度、1000:1超高對比與16.7百萬色真色彩,能精準呈現色彩層次,細膩呈現攝/錄影機裡的每一幕細節。為響應眾多使用者需求,GeChic特別於1102H螢幕包裝內附贈三腳架支架,附有1/4”螺絲鎖孔,搭配熱靴轉接頭使用,即可將螢幕架設於相機腳架或相機上方,作為相機監看螢幕使用。除此,此款螢幕具備內建喇叭,使用者監看影像的同時,也能同時監聽影音。 1102H具備內建OSD RGB三色獨立調整校色功能、低藍光與四種色彩預設模式,使用者能根據自身對色彩飽和度的偏好進行調整,無論旅遊、露營、派對、婚禮現場等場合都能及時支援創作,聚焦每個珍貴時刻,使每一幕拍攝畫面都符合創作者預期,是攝影玩家新年犒賞自己不可不收的相機外接螢幕。 On-Lap 1102H專屬配件 - 1102 多功能支架組,上面附有VESA 75 孔位,可支援壁掛以及懸臂式手臂,讓使用者於任何空間都能輕鬆運用自如。1102H配合1102多功能支架組使用,在空間狹小的辦公室內與桌面空間,也能架設多台螢幕。擺設於空間有限的櫃台或展場,更無須額外擺設空間,即可當作數位看板或廣告機使用,能有效節省空間與場地經費。 廠商名稱: GeChic 給奇創造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 04-2319-8080
最多人點閱
- 全漢FSP Hydro PT皇鈦極V 750W實測開箱,80 PLUS Platinum白金認證電源供應器!
- 創見Transcend StoreJet 25C3S/25C3N外接硬碟實測開箱,輕薄時尚內建獨家檔案救援優質選擇!
- ASRock Z370 Taichi開箱實測,記憶體超頻突破4100MHz,與Intel 8代處理器雙雄合璧的「太極」精品!
- PLEXTOR M9Pe 512GB實測開箱,史上最強PCIe 3.0 x4固態硬碟磅礡登場!
- MSI Z370 GODLIKE GAMING主機板開箱實測,有著超好用OC旋鈕,難怪連「神也喜歡」!
- ITE2 NE-201開箱實測,既是NAS也是迷你電腦,儲存備份、4K播放都不是問題!
- 2.5吋RGB閃亮多彩發光機種,T-Force Delta RGB SSD
- 技嘉AORUS X299 Gaming 9開箱及效能實測,「性能、超頻、超大擴充性」一板搞定!
- 微星MSI Modern MD241PW 24吋美型螢幕實測開箱,辦公/遊戲兩相宜創建絕美雪白世界!
- PLEXTOR M8SeG 512GB實測開箱,PCIe 3.0 x4小鋼炮極致寫入速度固態硬碟!
- GIGABYTE AORUS Z370 Gaming 7,RGB燈光絢麗奪目!
- Intel 760p 512GB實測開箱,PCIe 3.0 x4 M.2 NVMe高效能固態硬碟!